首页

蕾拉女王视频全集

时间:2025-05-29 18:03:16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71708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重生》广州路演 张家辉阮经天组合飙戏

过去的类似事件中,用“普通村民”一笔带过,很难起到澄清事实的效果。“并非城管人员”或“并非公务员”的直接否定甚至会起反作用,被一些人脑补为“越描越黑”。青岛警方“曾从事茶叶店经营、个体运输,目前无固定职业”的身份信息披露尺度,恰到好处。

就业“动”起来 多场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等你来

10月29日,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此举在欧盟内部引发了各种反对声音。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纳吉·亚当表示,欧盟内部各国本身对征税这一决定就存在巨大分歧,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的德国也反对加征关税,称这是错误的保护主义行为。

演出品类不断丰富 文娱体育会展消费热度提升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的国家商品数据库拥有产品基础数据达1.9亿种,进口商品数据增至29万种,国际产品数据达4.8亿种,并正以平均每日新增5万种商品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国际通用、覆盖全面、准确可靠、全球最大商品数据信息资源库。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新: 跟随“雪龙2”号开启极地探索之旅

为此,国铁方面建议旅客朋友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方向余票情况,选择错峰出行,也可选择候补购票、中转换乘等方式购票,增加购票成功率。铁路部门也将根据铁路12306预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优化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及时在热门线路、方向和时段增开旅客列车,努力满足旅客假日出行需求。

加拿大小伙夏日呼:我想在呼和浩特度过余生

水泥是人们建房子所需的最基本材料。据2019年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的论文,ISS的宇航员首次在微重力环境中成功地混合了水泥。结果出人意料:与地球上加工的水泥相比,空间站上加工的水泥样品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